党史学习教育之追寻延安精神 走进梁家河

文章来源:fradmin
发布时间:2021年12月20日

6月17日至18日,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党委和工会联合组织部分中共党员及民革党员、九三学社社员等民主党派共同前往延安革命圣地——梁家河,追寻红色记忆、传承延安精神。

#1  圣地河谷

17日下午,学习团先抵达延安圣地河谷。夜幕降临,圣地河谷的延河大桥上,天空湛蓝、空气干净、人来人往、美轮美奂。宝塔山、杨家岭、枣园,窑洞、土炕……这是延安的记忆,青山绿水、树荫长廊,今日的延安旧貌换新颜。老一辈革命家可曾想到今天的繁荣和美好。

习总书记年初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:“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。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。”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。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、实事求是改善民生的初心百年不忘。

十八大以来,全面推进法治、精准扶贫、共建共享共治等治理理念,延安精神是源头,也是动力。

#2  梁家河

18日上午,学习团前往梁家河。梁家河是1969年习总书记上山下乡插队的村子,当年一起来的知青共15人,习总书记是最后一个离开的,从不满16岁的青涩少年到青年干部,他在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。

这里的知青旧居里有一、二、三号院。知青刚来时没住处,就借住村支书的一个窑洞,就是今天的一号院。后来村支书儿子结婚要用窑洞,知青又借住另一户人家的窑洞,就是今天的二号院。知青们开始不会做饭、不会干农活,村民们热情教他们。

60年代的梁家河偏僻、贫穷,人们用树木烧柴取暖做饭,习总书记看到报纸上介绍沼气池,就想在梁家河建沼气池,于是自费到四川学建造技术,回来后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;当地缺水,人们饮水不方便,习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。

在三号院,墙面上还张贴着当年的村委会会议纪要,会议决定由年轻的习近平担任村支书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,反映出青年习近平的历史担当和开创精神。今天看来,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、精准扶贫、共建共享共治治国等理念,在梁家河就已悄然种下,而现在已经惠及全国人民。

#3  杨家岭

18日下午,学习团到达延安杨家岭,瞻仰革命旧址后,在七大旧址中央大礼堂前的现场教学点,党委副书记袁灏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党课——《延安十三年》,课程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千辛万苦、重温了延安精神。

当年的延安地处偏僻、经济落后,共产党人实事求是、密切联系群众,与群众同甘共苦。我们党今天的治党治国理念,仍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。路过党中央住过的窑洞、毛主席种过的菜地,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,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,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,寻找历史的答案,缅怀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,感激他们为今天盛世付出的艰辛。

学习团穿着红军服,亲身感受那种光荣、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。那是一种追寻,是一种怀念,更是一种感激。感激老一辈的舍生忘死,艰苦奋斗,缔造了新中国,现在又建设了美好河山。

百年历史,沧海桑田,今天的延安,“中疏外扩上山建设”,一栋栋的高楼拔地而起,道路四通八达,夜晚灯火璀璨,换成另一幅美好的画卷,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。

亲历此次活动,大家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,要把延安精神、梁家河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,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,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。